代汉者当涂高也。
读三国的,一定对这句话有印象。
这句话在《三国志》、《后汉书》等典籍中均被当作谶语记载。
什么是谶语?
就是指事后会应验的话,在现代语境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预言。我们有个成语叫做一语成谶,意思就是一句无心的话最后居然成真了,当然,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什么好事,不然那就不叫一语成谶,而是心想事成了。
谶语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祭祀活动,近代考古出来的那些甲骨文,大多就都是谶语。在古代,科学不发达,所以很多事情的解释要依靠谶语这种预言的形式来合理化。
因为谶语具有相当高的象征意义,所以总是会发生在出大事前,基本上是以诗句、歌谣又或是特别玄乎的一两句话来展示。
在古代,什么叫大事?生死肯定是大事,不过个体的生死就没那么大,但主宰国家命运之人的生死以及王朝的生死就是头等大事,所以每逢权臣倒台,又或是改朝换代的时候,谶语的魅力就体现出来了。
东汉末年,王朝岌岌可危,董卓倒行逆施,天怒人怨,这个节骨眼,民间就流传出一个歌谣:“千里草,何青青;十日卜,不得生。”
千里草,合起来是个‘董’字;十日卜,合起来是个‘卓’。不得生,这句话不用解释了,果然没多久,董卓就在司徒王允的反间计下,被吕布杀了。
不管这是不是巧合,谶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,震慑人心,因此让人心生敬畏。
言归正传,回到“代汉者当涂高也”这句谶语,在大汉帝国摇摇欲坠之时,很多野心家开始利用这句话大作文章了。
最先来事的应该是是李傕,“傕”这个字可以念jue,也可以念que,当时李傕就通过女巫之口,给出了1.0版本的“代汉者当涂高也”的释义。
女巫说:涂即途也,当涂高者,阙也。傕同阙,另极高之人谓之傕。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:“涂”字就是“途”。“当涂高者”,就是“阙”。而“傕”与“阙”同义,所以取代大汉的人是李傕。
当然,女巫的话并没有什么分量,所以这个1.0版本不攻自破,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。
不过在1.0版本上的2.0版本就完善多了,解释权来自于出身“四世三公”的汝南袁术。
袁术说,“涂”即“途”,而袁术字公路,公路≈途,正好和谶言呼应上了。于是,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,袁术成了十八路诸侯中第一个称帝的人,结果成为众矢之的,没捞到好处不说,还惹了一身骚。
前两个版本的始作俑者都惨淡收场,所以其他军阀就算心里有点小九九,也不敢冒险再做版本迭代了。
3.0终极版本什么时候推出的呢?那要一直到曹操死后,他的继承人曹丕站出来。
逼迫汉献帝禅位后的曹丕绞尽脑汁要给自己的行为合理化、合法化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文帝纪》中是这么写的:当涂高者,魏也;象魏者,两观阙是也;当道而高大者,魏。魏当代汉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:魏与“巍”相近,“巍”有“高”的含义,印证“当涂高”中的“高”,所以魏代替汉,这非常合理。
我的感觉是,无论是李傕、袁术还是最后成功代汉的曹丕,他们的解释或多或少都太穿凿附会了。说白了,谁笑到最后,谁就是涂高,不是也能硬凹成是。
不信,我也来创造几个:
如果最后是刘备统一了,刘备可以说他们家门口有棵大树,亭亭如盖,涂高!
如果最后是孙权统一了,他可以说他爹孙坚字文台,台字有高的意思,涂高+1!
我甚至可以来几个更不靠谱的,比如说高干,高览。你看这两位都姓高了,实实在在的涂高!
谶语这东西,用的好了或许能贡献一段佳话,用的不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说白了就是统治者对权力的自嗨,最终解释权还是要归胜利者所有的。
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要怎么理解“代汉者当涂高也”这句话呢?也许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,“涂”通“屠”,“高”通“羔”,意思是你都改朝换代了,必须宰几头肥羊庆祝一番!
作者:随便说说的Sherry 公众号:雪梨爱杂谈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