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到用时方恨少,看上去是劝人多读书,其实还有另一层意思,那就是强调致用才是读书的关键,如果不用,读书的意义是不大的。致用于实践,才会明白需要读书以及读什么书。否则大多是读闲书打发时间而已。所谓致用,也分很多种,有修身之用,有休养之用,有工作之用,有思维之用,有社交之用,有烹饪之用……为什么方恨少?还是因为不用,一旦要用了,会发现原来读的书只是皮毛而已,真正的读书不是只盯着书本读书,而是把书本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,这不是只读书能达成的,它需要在致用的实践中慢慢体悟并内化,比如讲课前的备课,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提炼,像采摘茶叶那样精挑细选出真正精华的东西,然后再融会贯通,举一反三,这便是致用的过程。假如只是照本宣科,没有知识和思想生长的空间,也没有碰撞,那就没有创造力,读书也不过是读个寂寞。
其实读书如同吃饭,要消而化之。吃饭要吃五谷杂粮,读书也要兼容并包,且不可唯我独尊。从致用的角度看,读书恨少可以理解,但是单纯就读书而言,倒不必读太多书,反而强调少而精,尤其是古代的经典书,前几遍能读懂文言就不错了,所以古人提出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。这是慢功夫,需要细嚼慢咽。因此书到用时方恨少通常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:一是要日积月累读书,不要临时抱佛脚。二是要致用,在实践中读书,不要纸上谈兵。三是要成长,读书真正的意义是成长,所以要不断地打破自己认知的壁垒。四是读无字书,社会就是一本无字书,要读懂人心,把有字书和无字书结合起来读,既要发现自我,又要发展自我,更要改造社会。五是批判性,要在读书时批判自己,战胜自己的思维惰性,进而重构自己。当然也要批判现实的不合理和滞后,以促进社会的积极发展。
公众号:张轶西国学工作室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