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说的以德报怨?

nirvana 国学评论168阅读模式

国人有一种道德高标叫做“以德报怨”,当年蒋介石宣布免除日本侵略中国的赔偿,也曾以此为说辞。而这种观念常常被认为是来自孔子的思想。

的确,孔子是比较喜欢讲道德的,《论语》里提到“德”字的地方就达38处之多。但 “以德报怨”却不是孔子的主张,相反,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。

这一反对记录在《论语•宪问篇》中,原文是——

或曰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

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

孔子的理由很清楚:如果以德报怨的话,那么“何以报德”啊?伤害你的人反而得到你的德报,那么对你有恩的人你还能怎样报答他呢,难道恩将仇报吗?

因此,孔子明确提出,应该“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”(这里的“直”是什么意思,学界有争议。有的人认为以直报怨就是以怨报怨的意思,而杨伯峻先生则把直翻译为公平正直,但无论如何,肯定不是以德报怨)。

既然孔子并不主张以德报怨,那么以德报怨这个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?

很可能是老子。因为在《老子•六十三章》中,我们可以找到“报怨以德”这一近似的表述。但老子为什么要主张报怨以德呢?

这就不清楚了。因为原文是这样子的——

“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细,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”

这里面的“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”究竟是什么意思?它和上下文之间又是什么关系?学界也是争议不断,解释不清。甚至有人认为“报怨以德”根本就是错简,也就是说,它本来并不是在这个位置的,属于误入,所以应该挪到别的地方去。

比方说,挪到第七十九章,放在“和大怨,必有余怨,安可以为善”这一句中间,于是,就变成了“和大怨,必有余怨,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”。但这么一来,意思可就变了:“安可以为善”即不可以为善,那就等于说,老子也认为报怨以德不是什么好事。

看来,这是一笔糊涂账,我们就不必追究了,却不妨来看看,明确主张以德报怨,并且给出清晰理由的人是怎么说的。这个人就是耶稣。

没错,耶稣是主张以德报怨的。

应该有不少人都听过耶稣的一句名言:“有人打你的右脸,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。”这句话出自《圣经》的《新约•马太福音》,原文是——

“有人打你的右脸,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;有人想要告你,要拿你的里衣,连外衣也由他拿去;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,你就同他走二里。”

不仅如此,下文还说——

“你们曾听到摩西的律法说:要爱你的邻居,恨你们的仇敌(《旧约•出埃及记》中就有“以眼还眼,以牙还牙,以手还手,以脚还脚,以烙还烙,以伤还伤,以打还打”的记载)。但我要告诉你们的是:要爱你们的仇敌,要为害你们的人祈祷。”

可见,耶稣才是真正的以德报怨主张者,不仅要求你行动上要报怨以德,而且还要求你从心里面去爱你的仇人。这可真是高难度!

那么,他的理由又是什么呢?他说——

“如果你只爱那些同样爱你的人,那么你还能期望获得什么回报呢(If you love only those who love you,what reward can you expect)?就是税吏也是这样干的啊。如果你只对自己的朋友友好,那么你跟一般人又有什么不同呢?别人也是这样干的啊。”

这么一说,好像也对,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,谁对我不好我就对谁不好,这不是太平常、太容易了吗,怎么能显示出你的品德高尚呢?

这就有意思了。我们的孔圣人反对以德报怨,理由是说得过去的;西方的耶圣人主张以德报怨,理由好像也说得过去。那么到底谁是谁非呢?

这就需要好好分析一下了。

孔子说不能以德报怨,其实是从对方的利益出发来考虑的。所谓“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”,这就是说,以德报怨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好人吃亏。因为对你有恩德的人,你也只能报以恩德,而不可能是别的。既然如此,如果你同时也报怨以德,那么两者的待遇就没有区别了。换言之,做坏事和做好事的回报是一样的,那不就是好人吃亏了。这显然是不公道的。

而耶稣相反,他是从每个人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考虑的。所谓“如果你只爱那些同样爱你的人,那么你还能期望获得什么回报呢”,这就是说,你既然想要获得更多的回报,那当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代价。以德报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,爱你的仇敌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因此你只有做到以德报怨,才能够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。在《圣经》的宗教语境中,这其实就是成为一个被神认可的人,因为神也一样,“他叫太阳照好人,也照坏人;降雨给义人,也给不义之人”(《新约•马太福音》)。所以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自己的利益,当然,是个人的长远利益。

由此,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耶稣的明显差异:孔子更关注他人的得失,而耶稣则更看重个人的利益。

当然,需要说明的是,耶稣眼中的利益并不是一般现实中、物质上的的利益,而是宗教中、精神上的利益。也就是说,耶稣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道德高标,是为了个人能够获得神的救赎。所以,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,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有牺牲精神的,正因为在现实中勇于牺牲,才能使灵魂将来进入天国。

反观孔子,则显得更有人情味,更接近人性。从孔子这里来说,儒家的确不是宗教,只有宗教才会出现那种扭曲人性的道德准则,因为这种道德准则是来自于神,而不是来自于人的,自然显得不近人情,缺少人味。而孔子则是把道德建立在人之常情之上的(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)。

只是到后来,到了宋明理学,那些理学家们开始把道德建立在客观的天理之上,反而把人之常情给消灭掉了,即所谓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是也,于是儒学变得十分苛刻起来,这时倒有点宗教的样子了。而西方人接触儒家刚好是在理学全面统治中国的明清时期,因此他们把儒家视作宗教,倒也不无道理。不过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。

谁说的以德报怨?

公众号:杨孤笑
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
weinxin
我的微信
微信扫一扫
nirvana
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7月12日 21:18:1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tangu5.com/454.html
评论  0  访客  0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