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绪六年,西太后重病,太医束手,没有办法,只能让各地督抚推荐高手,进京诊治。这一点,西太后倒是挺开通,宫里唱戏的不好,就从外面请,太医院不行,就找民间名医。反正,有用就行。
圣旨一下,直隶总督李鸿章和湖广总督李瀚章兄弟俩,推荐了原在李鸿章幕中干事的薛福辰,此时薛的官阶,已经是候补道台。而山西巡抚曾国荃则推荐了时任山西阳曲县知县的汪守正。两个都有官身,大抵算是正途出身,薛福辰是举人,汪守正是秀才。其中,薛福辰的弟弟薛福成是著名的洋务派理论家,外交家,有著述多种,比他哥哥更有名。两人虽然都是官儿,但却精于医术,能得到名督抚的推荐,给西太后治病,想必都有两下子,经过诸位高官亲身验证过的。
果然,两人进京之后,运气真好,第二年六月,西太后的玉体已经粗安。叙功之后,薛福辰的道台落地,放广东雷州道,而汪守正则升了扬州知府。但两人依旧留在宫里诊治。到第三年(光绪八年)的十二月份,西太后的病彻底好了。论功行赏,薛福辰补了直隶通永道,加头品顶戴,而汪守正给了肥缺天津知府,加二品顶戴。太医院原本是治不好病,才请外面的名医的,但病一旦好了,人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,所以,左右院判,也跟着加二品顶戴。这是官场的规矩,西太后当然也不便破例。
按说,进宫给西太后看病,绝非一个容易干的活儿,风险极大。自古以来,但凡给皇室看病,大抵如此,看好了便罢,稍有差池,那麻烦可就大了,掉脑袋的,也不知有多少了。所以,太医在这种时候,大抵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,开些保险的太平药,也就算了。如果二人老于宦海,应该不会接这个烫手的山芋,但是,两人痴迷医道,多少有些呆气,一个多年做幕僚,一个仅仅是知县,涉世未深,未辩深浅,一脚就迈进来了。
而且,在诊治的时候,两人都敢发表自己的意见,哪怕在驾前争论,也在所不惜。尤其是薛福辰,往往引经据典,博引古方,还真有那个认真劲儿。也就是说,这两个书呆子,没把太后当太后,就是按平时看病的习惯来了,这样一来,反而有效。风险未来,运气来了。虽说耗费了不少功夫,但是,二人的仕途从此大好,特别是薛福辰,最后竟然官拜都察院左都御史。诚然,薛福辰始终羞于以医术进阶,但也只能这样了。
后来,从民间找名医,成为清宫的一个传统,只是,后来的进宫的名医,疗效就没那么明显了。
公众号:百家鸣放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