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,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来说,更多的印象是指声音。事实也是如此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解释“雷”字:“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。”
所以,人们一般不单说“雷”字,而是伴随着其他的字,例如“雷鸣”“雷声”等,重点都在于声音。
虽然老话有“干打雷,不下雨”,但一般情况下,伴随着雷的,就是雨——不过有可能“雷声大,雨点小”。
当然,下雪伴随着打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,但是极为罕见,不在普遍规律之中。因此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收录了一个词语叫“雷雨”,但并没有“雷雪”。
在人们的印象中,雷阵雨之类伴有雷声的雨,这种天气现象的过程是这样的:先看到闪电,随后听到雷声,最后才会掉下雨点。
而现代人自然也明白,其实电闪和雷鸣是同时发生的,但因为光速快过音速,所以才会给人“先打闪后打雷”的错觉。
如果说电闪给人的是视觉上的冲击,那么,雷鸣自然是听觉上的震撼。尤其是那种仿佛就在窗边突然响起的炸雷。
雷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说:“阴阳薄动靁(雷)雨,生物者也。”意思是:阴阳二气迫击运动而产生雷雨,雷雨使万物滋生。其中,薄就是迫,薄动就是迫动。
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里说:“薄音博,迫也。阴阳迫动,即谓靁(雷)也。”
我们看一下“雷”的小篆:
这就是为什么不管是许慎还是段玉裁,都把“雷”写作“靁”的缘故。实际上,“靁”是“雷”的古字,只是后来衍变成现在的样子。而看小篆的上半部分,跟现代的“雷”字可以说没什么区别。
不过,虽然结构上是“上雨下田”,但,“雷”并不是指“下雨浸润田地”。其实,不管是“靁”,还是“雷”,只是“田”的数量的区别。在这里,“田”指的不是田地,而是球形雷。
众所周知,雷是有类别的。例如直击雷,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,是直接从天上劈下来的那种。
人或者动物会被这种雷击伤甚至击毙;一些植物例如大树,如果遇到直击雷,要么就像被烧焦了,要么树干破一个大洞,要么树冠被削掉,要么前三者都有。
而我国的神话传说中,有动物修炼成精后“渡劫”的说法。“渡劫”时,往往会有天雷劈下来,妖精需想办法躲避。这种雷应该也是直击雷。
因此,而今每当遇到打雷不断的阴雨天气,总有网友说:“这又是哪位在渡劫?”人们自然明白,不是这类网友迷信,而是他们在对天气进行幽默的调侃。
相对于直击雷,球形雷的威力小一些,但是它能从门、窗户或烟囱等有孔洞缝隙的地方侵入室内,在遇到人体或物体的时候爆炸。
既然如此,先民用球形雷表示雷也就更容易理解了:哪怕先民住的是山洞,没有门、窗户或者烟囱,但因为洞口足够大,所以球形雷很容易就进入洞内。
可以说,先民对于雷的形状,最熟悉的就是这种球形雷。所以用“田”来表示它的形状。
当然,一开始,“雷”字上面并没有“雨”字。我们看一下“雷”的甲骨文:
左右两个“田”,代表球形雷。中间类似于折线的符号,其实代表的是闪电。这让人想起跟高压电有关的警示牌:
而这种折线,去掉箭头,便成了表示闪电的符号。上述甲骨文中间的折线,也是用这种形式表示闪电。
如此一来,“雷”的甲骨文清晰地展现出雷电的过程:天空划过闪电,伴随着的是球形雷。非常的形象贴切,但是不包含“雨”字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到了金文时期,才加上了“雨”,我们看一下“雷”的金文:
随后,随着汉字的衍变,表示闪电的折线没有了,表示球形雷的“田”的数量也越来越少,最终变成了“雷”。
雷与雨经常并称,但,雨虽然也会引起诸如山洪之类的自然灾害,但毕竟古代是农业社会,人们对雨的祈求还是更多一些。但是,雷则不然。在先民的观念中,雷,代表伤害更多一些。
例如,如果说民间常见的跟雨有关的话,是“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”,那么,跟雷有关的一个说法,在民间流传也很广,那就是“天打雷劈,不得好S”。
这句话的“用途”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:其一,对别人进行诅咒;其二,自己发誓的时候常说。
而远古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,就是把一些自然现象神化。因此,雨有雨神,雷有雷公。
雷公,也称雷神,不同的典籍对其外形的描述不尽相同。《山海经》说他“雷泽中有雷神,龙身人头”,《搜神记》则说他“状如六畜,似弥猴”。
当然,跟很多其他的神怪一样,不同的典籍或历史时期,雷公的形象不尽相同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既然成为民间膜拜的对象,自然是因为人们要么崇拜要么惧怕。
跟雷有关系的两个词语,需要特别说一下。
一个是“雷池”。它不是“打雷的池塘”,而是“古水名,在今安徽望江”(《现代汉语词典》)。《晋书·庾亮传》记载,庾亮写信给温峤,叫他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,其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:“足下无过雷池一步”,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——不敢越雷池一步。
这也说明,不是四个字的才是成语。成语有三个字的,例如“闭门羹”,五个字的如“小巫见大巫”,六个字的如“五十步笑百步”,七个字的如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,八个字的如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”,还有九个字、十个字、十个字以上的成语。
跟雷有关的另一个词语是“雷同”。它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不该相同却相同;一个是随声附和。关于第二个意义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就说:“旧说打雷时,许多东西都同时响应。”意思很明显,雷声响彻天地,很多东西也“随声附和”。
最后,雷,有一个网络时代开启之后,新增的意义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最新版就收录了这个意义:“使震惊。”并举了一个词语和一个句子作例子,分别是“雷人”,和“他的荒唐建议雷倒了在座的专家”。当然,按照日常生活经验,可能有人觉得反过来造句似乎更好一些:“在座专家的荒唐建议雷倒了他。”
公众号:舒涵说国学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