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读书

nirvana 国学评论127阅读模式

关于读书

小时候喜欢看书,是因为好奇心,特别喜欢看一些新奇古怪的东西,这和大多数孩子是一样的。

那时候在农村里面,经济条件不好,其实是没有什么读书计划和读书目的的,父母也不会为了培养兴趣能力而特意去买几本什么课外书。能读到什么,完全看能够随机接触到什么书。

同村的玩伴,因为是独生子女,不像我们家三个孩子照顾不过来,父母还是有不少培养精力的,从城里亲戚家里借了很多小孩子看的课外书,像《天方夜谭》,《伊索寓言》,《格林童话》,《安徒生童话》等,让他看了之后复述故事,大概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。我也跟着他看了不少,细节都已经忘得七七八八,留下的东西很模糊,大概都沉淀到意识最深处了。

那时候邻居家有同年级的女生玩伴,当时她姐姐上中学,我在她家里看到很多中学的书,特别有兴趣的是历史和地理,拿到手里贪婪地阅读,当然是没什么体系地乱翻了,主要里面有很多图,对我来说全是新世界。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历史书插图学会了画古人像,穿官服,戴官帽,长着长胡子,画出来像古装电视剧里面的大佬。

那时候我大伯还在世,在我们小学教数学,读三年级时还正好教我所在的班级。伯父那里也有很多书,有个小书架两层放满了,还有个木头箱子也装了不少。书都非常旧,发黄,一股很浓烈的旧书味道,里面到处都是红的黑的蓝的笔记。都是我伯父读书那会儿攒的书,算起来当时应该有三十几年的历史了。伯父是个很严厉的人,在他面前我是不敢乱动那些书的,有时候趁他不在房间的时候,偷偷溜进去乱翻。书架放在很高的柜子上,够不着,而且都是些上课用的课本教案啥的,还有老版新华字典,看着也没啥兴趣。打开木头箱子,又是新的世界,大部头的《教育学》,《心理学》,算是当老师都要学习的吧,还有很多农业相关的书,怎么养猪,怎么种地,那些书相当有意思,因为图特别多,养猪的书一翻开,有那么多我没见过的种类,有特别肥的,还有比较瘦长的,有黑色的猪,还有花猪,真是让人开了眼界!还有一本关于教师基本能力训练的书,特别厚,囊括了所有课的基本知识,不用说数学语文,音乐美术体育都有,那可真是一本百科全书。我最喜欢的是几本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极大地满足了我在同学中间的虚荣心。

因为接触到的都是跟我那个年龄阶段不相符的书,所以我的视野就特别野,我又是个迷迷糊糊没开窍,丢三落四的人,上二年级那会儿,书包里面丢得只剩一本数学书,有一天还被同学捡着交给老师,我才保住了唯一的一本书。与其说都是丢掉了,其实也有一些是被自己撕了叠纸飞机的。就是那样一个贫穷的书包里,我放进去一本厚厚的《心理学》,有天我爸不知怎地翻了一下我的书包,看到里面放了一本这个,怒气冲冲地摔在地上,对我一顿“爱的教育”。我放那本《心理学》,不是因为我有兴趣研究心理,也不是我能看得懂,而是因为里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图,比如一些错觉的图,一根柱子上端是方的下端变成圆,明明长度一样的线,摆放位置不同就一长一短等。读四年级的时候,期末考试,做完卷子还没交卷,就从课桌里掏出同桌带来的一本《圣经》看,被监考老师逮着,也是一顿批评。

在我伯父的书里,我还最早地接触到美术和书法,那时候就能看懂透视的原理,能够画立体的图形,能够写那种双钩的空心字,还会照着画静物素描和人物头像,这些技能在学校里面赢得了不少的眼光。

还有一部分阅读,是从已经结婚的堂兄那来的,他家里有很多《故事会》,《知音》什么的,《故事会》我是相当喜欢,那时候学校里午间休息,一群男同学就跑到一个放置废弃桌椅的储藏间里,轮流讲故事,我都是现学现卖,有时候为了增强故事性,还会改动一下故事情节,或者给一段故事加个延长的结尾,以获取别人更热烈的反应。或者把一段故事里面的主角换一下,跟当时流行的电视剧联系起来,讲成一个前传或后传的故事,比如说你知道如来佛从哪里来的吗,唐僧取经之后又干了啥呢。中间的部分当然是大家都知道的,但前面后面可是谁都没听过的,因为那是编的嘛,我说得有条不紊,有理有据,看着就真像是从哪本书上看来的一样。

小学时的读书经历大概就是这样,天马行空,自由自在。

初中时,除了课内书籍,课外书也就是堂兄那里的一些武侠小说,那时候特别贪玩,也没有那么多心思看书,要看也是为了好玩看的,再加上学习压力比较大,稍微懂点事之后,都是天天做题了。

高中的时候,跟着别人读了一些文学类书籍的,像《红楼梦》,《水浒传》和《三国志》,《西游记》因为年年暑假看电视剧,就没有看过。同学送了一本《钢铁是怎样练成的》,放了三年,也没看过第二页写的啥,买过一本《莎士比亚悲喜剧全集》,朱生豪翻译的,那时候不太喜欢看长篇小说,根本看不进去,最喜欢的是读散文诗,即使读不懂意思,也很喜欢文字里传达出的那种意境和美感。也看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。高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,就是《纪伯伦散文诗全集》,反反复复读过很多遍,有很多句子和段落现在都还记得。那里面不仅有文字之美,还有思想之美。其实高中语文配套的选读教材,内容就十分丰富,安排得也非常体系,是非常不错的书。

上大学读的是机械专业,但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,四年读过的文学类书籍非常少,绝大多数是专业的书,还有数学类,编程类和三维制图的书。社科类的也看了一些,但都是走马观花,没有特别留意。纪伯伦的散文诗仍在读,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去当地书店找一本新的。现代诗是非常喜欢的,那时候就喜欢读诗,不爱看很厚的书,也是看不进去。

本科毕业后看过两本国内长篇小说,《白鹿原》和《musilin的葬礼》。

读研那三年去图书馆借过两三百本书,也很少看文艺类,绝大多数是专业的书。认真看过的也就十分之一吧,大多数都是随便翻了翻。那时候对人工智能比较感兴趣,看过不少相关的书,对宇宙和人类社会都了自己的理解,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,又有点目的论的感觉。

工作的头几年还是有些焦虑的,整天都是想着要学点啥,一闲下来心里就发慌,经济类,金融类,管理类的书都买了不少,没有长性,毕竟是真的不喜欢,看到有点难度的地方就会想,我花这么大精力真的值得吗,或者会想,我选择的这个方向正确吗。不过计算机编程类的一些书,倒是硬着头皮啃下来了。因为工作中用得到,所以坚持学下来了。

那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告诉自己,我的人生是不是走到一个非常狭窄的巷子里面去了,天天都是跟这些很小众的事情打交道,整个精力全在这上面,也没有太大的人际交往圈子,都是身边的同事,谈的都是工作的事,看的都是专业的书,这完全不符合我小时候那种天马行空的个性,所以有一天我开始看历史方面的书,《资治通鉴》和《史记》《左传》,打开了新世界,认识了新朋友,也有新的生活插曲,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,我又接触到青铜器,甲骨文金文,文字学声韵学。那几年里,天天在群里跟别人争论抬杠钻牛角尖,真的认真看过很多书,甚至看过不少的专业论文。其间又接触到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,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,但始终没有通透的感觉。这样追求知识的读书经历,大概持续了四五年,我又强烈地感觉到,知识并不能满足一个人的内心,这样读书是不行的。

从 2023 年年初开始,知识类的书看得就比较少了,转而看心灵与情感类的书,从《基督山伯爵》到当前的《巴黎圣母院》,陆续看了六十多本,确实获得了很大的精神满足,被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和震撼。有不少是悲剧类型的,可能有朋友会觉得比较压抑,但就像躺在按摩椅里面一样,有时候放松是需要通过挤压来实现的。我以前看书,多是睡觉时用手机看电子书,现在是用喜马拉雅播放,一边听一边写字,对觉得特别好的书,也会看一遍纸质书或电子书,形成了一种可能跟佛教思想接近的说不出的安宁感。打算把名著系列大体过一遍,再反过来重读那些特别值得看的,深入挖掘自己内心目前无法言说的感受。

也读一些现代诗,很多是以前读过的,今年再读,看有没有新的体验。

这是我的读书历程,也是我的成长历程。现在内心平静,没有太多的焦虑,不着急学习什么,对生活也没有太多的不满,也没有让我觉得难受的人,总的来说一切都过得去。

说起来,人生追求真善美,我想却是三个阶段,小时候不在乎价值观,也不知道美丑,强烈的好奇心只为知道这是什么,这是为什么,了解世界的真相。后来逐渐接受并形成一些价值观,同另外一些价值观发生冲突,喜欢讨论历史,喜欢评价是非得失,争一个谁好谁坏,其实是建立一个孰善孰恶的内心秩序。

现在吧,我也不太关心是真是假,谁对谁错,我更关心美不美,美的就能带来心灵抚慰,这就够了。真善美里面,能够到达心灵的,可能只有美了。其余的我谓之浮云。

公众号:蜗牛爬书
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
weinxin
我的微信
微信扫一扫
nirvana
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1月19日 20:18:4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tangu5.com/735.html
评论  0  访客  0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