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无酒不成席
酒席酒席,无酒就不成席。酒是酒席的灵魂所在。
办酒席,图的就是热闹。酒,正是调节气氛、调动情绪的不二之选。
村里人不喜高度的瓶装白酒,酒席用酒,一般都是东家用纯粮自酿的烧酒。
这烧酒虽然只有三四十度,但后劲很大,很多人因为轻敌而栽了跟头。
开席不久,东家的主人就会出来,逐桌为客人斟酒,答谢来客,谦言招待不周,请大家吃好喝好云云。
宾客自然少不了恭维恭贺一番,好酒的客人自然不会放过和东家对饮一杯的机会。
而后,东家的其他代表也会陆续出来,给客人敬上几轮酒,是办酒席最基本的待客之道。
酒席未散之前,东家一般都比较克制,喝酒只是意思一下。但因为没能把持住,被客人灌倒的也不在少数。
每个村都有那么几个口才了得、酒量出众的“酒缸子”,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陪客人喝好。如果是婚宴,他们负责把来迎亲或来送嫁的男人们悉数放倒。
完成任务之余,仍有余量,他们便游弋各桌,寻找对手,再痛喝一番。
(二)酒到半酣,争心自起
凑在一桌的客人,大多数是附近村庄的人,虽然彼此都熟悉,但平时难得一聚。
酒席相见,相互寒暄的最佳方式,自然就是推杯换盏了。
厨房的执事不时出来祠堂观察,及时根据现场情况,调整上菜的节奏。
酒到半酣,争心渐起的时候,厨房适时“放烟盘”——每桌上一碟红瓜子,上面再放一包烟。同时,暂停上菜。
在我们这里,就是让大家喝起来、闹起来的信号。
“猜两拳,高兴一下?”有人挑起“战端”。
“来就来!”这个时候没人会认怂。
猜拳一般五局起步,然后是六、八、九、十局不等。
猜拳输了,“奖励”的酒可多可少,由猜拳双方自行商定,一般是没过碗底,点到即止。但之后帮忙倒酒的人怎么倒就另说了。
听说有人要猜拳,人们马上围了上来,看热闹的同时,还免费提供裁判、倒酒、喝彩等“服务”。
猜拳之前,两人互相拱手表示请教,商定局数、每局的酒量之后,才半举右手比划起来。
从拳头到十个手指,都对应有一个寓意吉祥的固定称谓,出拳喊数也有固定的节奏和句式。
大家同时出拳、同时喊数,如果喊出来的两个数加起来,恰好是其中一个人喊出的数,那么这个人就算赢了。
有时,会有好几对同时“开战”,围观群众来回穿梭,捡最热闹的地方凑。一时间,整个祠堂人声鼎沸,好不热闹。
一轮结束,输拳的不服气,在一片怂恿声中撸起袖子再来。围观技痒的,拨开落败者躬身入局。很快“烽烟”又起。
若是遇上农闲,大家喝酒没有顾虑,猜拳更有劲头和看头。
一个正餐下来,酒的消耗量惊人。一个酒瓮能装三十多斤酒,一次喝完两瓮都不在话下。
(三)醉酒故事多
酒喝多了,故事就多了。
在祠堂“现场卖粥”的大有人在,有些年轻人不知轻重,以为捡到宝,狂吃一通后也跟着醉了,走起路来左摇右晃,三步一歪、四步一跪,看上去呆萌呆萌的。
父子两人同时喝高了,勾肩搭背,互称兄弟,还非要一起猜拳,当他们喊到“两家好”的时候,全场哄然大笑。
有些人平时寡言少语,喝多后,话变得特别多,逮着人就复读机一样疯狂输出,把有限的几句话无限地重复下去,大家避之不及。
有人喝多了,坚持走回家,走了一段实在走不动了,就顺势窝进路边的稻草堆里呼呼大睡。游荡回来的猪,发现自己的窝竟然被人占了,气得一边嗷嗷直叫,一边焦躁地围着窝打转,整个画面戏剧感十足。
有人把自行车骑得像耍杂技一般,忽快忽慢、歪而不倒,只是没一会功夫,就冲进了水田,车和人都深陷淤泥之中,车也扶不起,脚也迈不动,索性一屁股坐在车架上,直到酒醒。
这样的趣事不胜枚举。
第二天,重新聚在一起,开席前,大家互相叮嘱,今天可不能再那样喝了啊!一副洗心革面、痛改前非的样子。
但几杯下肚,酒劲上来,该怎么喝又怎么喝。把闻风而来的女人们气得直跺脚,却也无可奈何。
所幸,自我记事以来,村里那些在酒席上大醉的人们倒也没有出过什么大事。
善哉善哉!
公众号: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