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见到的阳明文集,基本上都是以隆庆六年所刻《王文成公全书》为底本整理的,这个本子实际上是几种资料的汇编,如《传习录》、《文录》、《文录续编》、《文录外集》、《年谱》等,汇编时,编者为了保持旧貌,各种资料没有进行整合,而只是简单拼接在一起,这就导致其内容非常杂乱。
如《文录》按书、序、记等文体编排,《文录续编》、《文录外集》也按这种次序编排,这就导致书信被分为三个部分,序跋也被分为三个部分,前后查找非常不便。特别是公文的问题。阳明文集中有大量的公文(公移),这些公文没有太高的学术价值,但往往编排在非常显眼的位置,且将具有学术价值的序跋、书信隔开。翻看阳明的文集,卷八之前主要是语录和有学术价值的书信、序跋等,卷九到十八是长篇累牍的公文,卷十九到二十是诗,二十一到二十九又是序跋、书信等单篇文章,卷三十之后又是公文。人们研究阳明的学术,需要隔着厚厚的公文前后翻来翻去,甚为不便。
文集编纂,要么编年,要么按文体分类编排,总要有一个次序。窃以为,应按文体对阳明的文集进行重新编纂,根据重要性,将语录、序跋、书信等集中放在前面,诗词、墓志铭、公文放在后面。这样眉目更为清晰,也更方便学者使用。古籍整理,除了要保持原貌外,更重要的是方便阅读学习,只要保证每一篇文章无误,打乱原有次序重新编排,形成一个编排更科学合理的文集版本,非但没有什么问题,而且是一种贡献。
公众号:求是斋杂谈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我的微信
微信扫一扫
评论